“戴盔令”实施三周年
小头盔 大保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通讯员宁交轩桂子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茸
“我今天是特意来跟你们道谢的,多亏你们提醒我戴头盔,关键时候救了命!”近日,市民刘女士来到解放路路口,对几名正在路边执勤的女警说。
回忆起交通事故中那惊险的一幕,刘女士至今心有余悸。今年4月7日,她骑电动自行车经过龙蟠中路中山东路路口时,路边停放的几辆共享单车突然倒下,吓得刘女士连人带车摔倒在地。好在当时她戴着头盔,虽然摔得很重,但头部无碍。刘女士说,因身体原因,医生一直叮嘱她头部不能受到震荡。
刘女士的“幸运”得益于南京交管部门近年来自上而下开展的“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自2020年7月“戴盔令”在南京正式生效后,3年来,交管部门坚持宣传引导先行、教育处罚结合,有效提高了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的安全防护水平,助推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戴盔率”大幅提高,骑车出行头盔是“标配”
昨天上午9点,记者来到中央路湖南路路口北向南方向,10分钟内,有112辆电动自行车驶过,仅有5人没有佩戴头盔。10点整,在兴隆大街江东中路路口,一辆又一辆电动自行车驶过,记者数了下,在100辆电动自行车中,有4人没有佩戴头盔。
“早晚高峰时,绝大多数骑车人都会佩戴头盔,中午最热的时候有些人会摘下,不过比例也不高。”一位执勤交警说。
谁能想到,3年前,戴头盔骑电动自行车只是少数人的行为。2020年7月1日,《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省第一次提出骑电动自行车必须佩戴头盔,这对交管部门而言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因为那时骑电动自行车佩戴头盔的人数连20%都没有。”一位交警透露。
统计数据显示,我市现有在用电动自行车约450万辆,在如此庞大的基数面前,南京交警迎难而上,通过教育宣传和引导整治等,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不佩戴安全头盔的违法行为明显下降,“戴盔”骑车成了安全出行的“标配”。
在6月27日举行的“一大一小”两类车辆安全文明交通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门相关领导透露:南京主城区重点路口的戴盔骑行率已达到95%。
小头盔显“大作用”,轻伤事故中戴盔者占比高
4月21日15时10分许,李某骑电动自行车沿和燕路东向西方向绿灯骑行通过路口时,被一辆轿车撞飞。李某仰面摔倒,头部受到严重撞击,但由于他正确佩戴了头盔,脑部仅轻微出血。
小小一顶头盔,在保护生命的关键时刻常常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南京市涉及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数量占全市总数的44.57%。记者近日从南京交管局了解到,通过对事故中电动自行车一方当事人“戴盔与否”的统计,交警研判分析得出:一是在轻伤以上交通事故中,整体戴盔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仅有56.2%;二是在致人轻伤和致人重伤以上的事故中,戴盔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例如,在导致重伤及死亡的交通事故中,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戴盔率不到五成,而在导致轻伤的交通事故中,戴盔人员占比大幅上升。
还有另一组数据可以侧面证明头盔对生命的保护。在今年上半年涉及电动自行车事故中,因颅脑伤害导致的伤亡占比85.1%,但相比于“戴盔令”刚实施的2020年同期数据,下降了4.9%。
深化宣传,多元共治助力平安交通建设
提高“戴盔率”,南京交警重“罚”更重“教”。
“给西瓜戴上头盔,再敲一下,会怎么样?”近日,在一场“小手拉大手,骑乘戴头盔”交通安全主题宣传活动中,交警三大队民警刘宁用西瓜给孩子们做起了实验。一榔头下去,西瓜完好无损,直观的体验让小观众啧啧称奇,更明白了头盔的安全防护作用。
除了“西瓜实验”,南京交警还深入全市多家中小学和幼儿园,投放万余顶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头盔,不断丰富少年儿童在交通安全领域的参与形式,争取“教育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
校园之外,交管部门还不断优化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着眼社会面普及、重点群体加密,推行“出门提醒教育普及化、路口显现教育经常化、窗口服务教育沉浸化、流动宣传教育大众化、非机动车管理教育精准化”,依托大数据研判分析,以电动自行车“千人违法率”“千人事故率”为评价指标,对排名在前的社区(村)开展精准宣传,对高违法居民落实“敲门行动”。
与此同时,一场“出门提醒”活动也在南京各社区不断推进。
近日,记者来到樱驼花园小区,发现所有出入口、宣传栏和车辆停放处等位置,都张贴了“不闯红灯,各行其道”“戴盔骑乘,控速行稳”等宣传标语和海报。在小区门口记者还看到,每当有居民骑着电动自行车出门时,保安都会细心地查看有没有戴头盔,并热情叮嘱:“头盔要戴,不能闯红灯哦!”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如今,小区保安、热心居民都化身为交通文明志愿者,在小区出入口针对电动自行车驾乘人不佩戴头盔等不文明行为劝导纠正。
7月1日起,《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正式实施,这让市民选用头盔有了更为严格的标准。
“戴盔出行,安全常在”的观念正深入南京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